許多人知道北埔、峨眉一帶盛產柿子,新埔的柿餅又是揚名全台的特色伴手。那麼你有吃過「假柿子」嗎?大多數的客家傳統點心是用米做成的,以往客家人會在過年時蒸甜粄、發粄、菜頭粄等米食,假柿子也是其一。因形狀、顏色與柿子相似而得名的假柿子,其材料和味道類似發粄,常會在過年時出現,作為客人到家裡拜訪時的宴客點心。
假柿子的工序看似簡單,其實做起來非常累人!從磨米做粄團開始,接著搓成團等待發酵,直到產出成品至少需要三天的時間。不僅需要體力,也需要時間的醞釀。
為我們示範假柿子作法的陳雪琴女士和林文嬌女士,分別來自大湖村、橫山鄉的客家庄,婚後成為大林村居民的她們,彼此住得近且同樣擅長多種客家米食製作,常會一起做粄交流手藝。接近農曆年時,還會有客人打電話向她們訂購自製的粄糕點心呢!點進文章來看看他們不藏私分享的食譜吧!
▍本篇文章出自《#恁香北埔》,歡迎2/27、2/28共下來北埔 鄧南光影像紀念館 參與米食市集!